getImageTAT3WOS4.jpg

作為一個三寶爸,家庭生活幾乎每天都在上演「三英戰呂布」的戲碼,三種不同年齡層的問題,可以用「一波還未平息,一波又來侵襲」的方式,更可以用「三浪疊加」的方式讓大腦的CPU過度多工而過熱死當。當代父母除了要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帶給自己的挑戰外,另一方面,在教育態度上,究竟是要當個虎媽鷹爸?還是耐心地慢養?還要面對繁多的教育知識與方式,市面上眾多的親子教育的雜誌和教養書,都透露出當代父母的教養焦慮,加上目前很多家庭又只有生養一個小孩,並且很容易掉進被「過度教養」的陷阱,變成「直升機父母」或「割草機父母」,養出媽寶或憤青。

 

教養孩子的過程,其實是一個重新面對自己的過程,正所謂「育兒育己」,一方面是不斷地接觸與了解各種育兒知識與方法,這是從智識上學習與成長;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如何安頓自己的身心,擁有一個足夠好的心理狀況,這往往才是最困難的,因為其實育兒的理論無論背在怎麼滾瓜爛熟,「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」,而實踐的難處是每一個父母面對的是一個「不成熟的50%自己」,因此在教養過程中屢屢互相傷害感情,屢屢感到內心挫折,屢屢發現理論與實際的距離,屢屢感受到內心的無助,這些都是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會面臨的心理狀況。因此,「育兒育己」的另外一個環節是「心靈」,隨著孩子從出生到青少年的每一個階段,對於作為教養者的父母而言,本質是一種心靈的磨難或是修練過程,如何能夠「不煩不憂照顧好自己與孩子」,正是《寫給媽媽的佛法書》要傳達的心法。

getImageAWDZ8JM4.jpg

 

《寫給媽媽的佛法書:不煩不憂照顧好自己與孩子》這本書在2007年5月就出版,在今年2018年2月又更換封面重新出版,這種歷久彌新又重新出版的教養書,特別值得閱讀。作者Sarah Napthal「曾旅遊全世界,積極參與人權運動,也當過企業的訓練師、翻譯、技術文件寫作者。二十四歲那年,作者意外在印尼發現一本佛書,書中所提的教導,很讓她的生命受到撼動,而有所感。她到了三十多歲時,開始育兒,親職工作的困難,給她帶來截然不同的生活型態」,台灣的出版商是以通俗佛教為主的橡樹林出版社,但我建議不需要把這本書當作一本宗教書籍,一方面「佛教是否屬於宗教」就是一個有多討論的話題,更實際的是這本比較像是一個育兒的心靈指南與使用手冊,因為「小孩」這個角色其實是父母的「逆境菩薩」與「精神導師」,育兒過程更多涉及父母的心靈能力與精神鍛鍊,同時也回顧自身的成長歷史,獲得對自己更多諒解與平靜。

 

buddha-maker_00-696x520.jpg

 

佛系,是個流行用語;大致意思是指怎麼都行、看淡一切、無欲無求的一種生活態度。後來在網路上衍生出很多一個什麼都不做,什麼都不care的佛系梗圖,反映著當代滿滿無奈地厭世態度。台灣去年粗出生率8.23‰,創下7年最低紀錄,人口自然增加率連2年趨緩,僅0.96‰,這也反映出現代青年在經濟生活和社會結構下的厭世態度,那養育小孩是不是也可以佛系呢?

 

並不容易,但是值得追尋。

 

我把這本書當作使用指南,直接抄錄一些很用幫助的觀念或技巧。

 

●愛孩子讓我們學到真正的愛:無我、耐性、寬恕。

●對於孩子的愛帶給我們歡心、喜悅、快樂。但真正令人感到鼓舞的是,經由愛孩子,對於別人,我們同樣成為更有愛人能力的人。

●形容母職最精確的說法是,它讓你的生活糟上兩倍,也好上兩倍。其中固然有苦和不足,但愛讓我們得救。

●佛法教人要對眾生慈悲,而這也包括對自己要慈悲雖然佛法也要求行為上的高標準,卻並不要我們浪費力氣在罪惡感--我們應該避免控訴自己,因為這是沒有幫助。

●生自己的氣或趕到做錯事都是不必要的。我學會對自己更有耐心、更能包容自己,而這對我的過錯來說,和以罪惡感懲罰自己相比,是個有效得多的方式。

●禪修就在此時此地,在生活的起落之間,也在生活的衝突、失望、心痛、歡笑、成功、壓力之中。也正是在混亂中,我們最需要練習專注,這使我們得以在自身裡找到平安,使我們可以不再受苦。

●我也推薦一種我稱為「一分鐘快撈」的方式。當你整天跟孩子在一起時,偶爾可以找到通常一分鐘的空檔。我經常用這樣的空檔來練習注意呼吸,並對只花一分鐘專注在呼吸的起落上所達到的成果,總感到驚訝。

●孩子並不住在我們時鐘滴答響的世界裡頭,他們強迫你,把平日的目標導向行事風格,暫時放到一邊去。這真是不凡的禮物與教導。

●如你想成為自身現狀找個解釋,那就看你的過往、如你想知道自己的未來如何,那就看你的現狀。我們無法改變過去,也不能支配未來;我們所能影響的只有此時此刻,因此我們必須將覺知投注在當下。這正是專注如此重要:它影響我們的未來,以及,理所當然的,我們孩子的未來。

●在這些日子裡,孩子們就像是培養平靜能力的理想訓練場--如果你能在要求超多的孩子身邊掌握到讓自己平靜的能力,那你真的是個「平靜大師」了。

●要想幫自己度過所有的情緒起伏,對整天所出現的情緒我們都要抱持著一種好客、接待的心態。我們接待每一個客人,花點時間與每一位相處,但不要過於投入情緒,也不要把任一位看待太嚴重,也就是該怎看待就怎麼看待。情緒不會永遠待著不走。

●當我們心情不好或事情棘手的時候,我們應該先給孩子警告。跟他們分享自己的心理狀態,可以避免他們認為我們的行為是他們造成的。應該要讓孩子知道,當我們的心情不好時,不一定是他們的錯。

●當媽媽的我們更是要特別小心,注意自己對孩子的愛是否含有執著的成分。也就是說,我們是否鼓勵他們做自己,並且愛他們本來的樣子,而不適因為他們可能會變成我們所希望的樣子才愛他們。

●不管事多大的孩子,不只在他可愛、好相處、有吸引力時,也在˙他帶來麻煩、不好親近、讓人生氣時,讓他覺得我們接受他、感受到我們他的愛,這會滋養了他、也讓他解脫,使他變得更均衡、完整。

 

書中還有非常多適合不同家庭場景會出現的心理調整指南,而且每個章節後都有更多實用的步驟和做法可以參考運用,但是我還是必須承認,道理本身並不困難,尤其當這個道理和自己沒有切身關係的時候,但是真正有價值的道理只有在有切身關係才能彰顯,佛性教養看起來容易,但是實踐的過程中往往仍會有許多矛盾與掙扎,以及許多眼淚與怒氣,也唯有透過反覆地練習與體會內心的變化,才能使教養者本身安頓身心,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千變萬化的挑戰與考驗。

41UTEBPt08L__SX329_BO1,204,203,200_.jpg

最後補充,雖然篇文章沒有談到太多佛學的部分主要是我沒有這樣的學問基礎,這本書內容中是比較偏向美式佛學,所以講解方式蠻容易讓佛學門外漢了解佛學的基本概念,寫作方式又更為融入家庭生活實際狀況。如果想進一步深入這種解釋路徑,希望未來台灣有出版社能夠翻譯這本《為什麼佛學是真的Why Buddhism Is True: The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Meditation and Enlightenment》,用現代科學去解釋佛學思想,搭配《寫給媽媽的佛法書:不煩不憂照顧好自己與孩子》閱讀,更有助於在這個厭世感世代中做一個真正的佛系父母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少爺聊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